人物经历
很少人知道,任元林其实与新加坡渊源不浅。
任元林
在1997年之前,扬子江的主要客户大多来自印尼和新加坡,包括泉合、成功控股、平洋航运等,任元林因此经常来新公干,往往在珍珠坊或唐城一住就是半个月,足迹遍及南洋理工大学、麦里芝蓄水池、新马长堤。
他喜欢的本地美食是肉骨茶,“上小贩中心吃肉骨茶,花三块新币买一盘海南鸡饭,比大饭店的鱼翅鲍鱼好吃多了,还有那个冰豆浆……”
自称“从没打过高尔夫球,也没什么嗜好”的任元林作风平民,每天中午在食堂与员工一起吃饭,“的不同是晚上应酬比他们多了点。”
这或许跟他在中国国营企业从基层干起的背景有关。
祖籍江苏镇江的任元林在江阴出生长大,就像许多中国同年龄层,少年时期经历中国文化大革命,对文革记忆深刻,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。
他说:“我出身很不好,中国阶级斗争时,老爸是资本家,开制伞工厂,祖母是小地主,在文革时是比较受到压制的。”
进修求学
1972年,高中毕业后,他被中国中央分配到造船厂当学徒,当时的高理想是当木工。
他说:“在专政时期,木工可以凭手艺赚钱生存,中国如果没有邓小平改革开放,我可能会做木工到现在。”
天不从人愿,他被分配到当烧焊工,工作非常辛苦。
三年后在厂方安排下修读两年船舶设计,几年后主动报考江苏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修经济。
对任元林来说,进修是出于一股自觉:“那时在工作上,但没有社会地位,总觉得工厂不是我挑的,工作也不是我选的,因此希望有个上学的机会,通过读书来改变,而正好有这个机会。
我后来当上技术人员,又当车间管工,累积了很多经验,这时又觉得光有经验不够,就去读经济,学到很多管理上的东西。”
任元林的生意头脑很早就表现出来。
求学时,他已挑了担子上街替人修伞,帮补家用。
在造船厂的学徒生涯中,他也利用中国发行的债券——国库券的买卖赚外快。
他说:“在江阴街上,100块钱面值的国库券可卖85块钱,在上海卖87元。
那时,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0块钱,我累积1万元人民币面值的国库券,带到上海卖掉,转手赚200块钱差价,赚这种小钱很轻松,原始资本就是这样赚来的。”